2022雲台文化“尋寶”活動綜述

傳承弘揚優秀文化 深化兩岸文化交流 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

記者高天賜雲南報導

2022雲台文化尋寶暨臺灣大V雲南“尋寶”系列活動於7月10日至15日在雲南大理、昆明舉辦,活動旨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增進雲台兩地同胞情誼,宣介中央和雲南系列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成效。 包括企業代表、媒體記者等在內的20餘名兩岸嘉賓,參加了此次活動。 在為期6天的行程中,參訪團成員們先後赴大理、昆明,用鏡頭記錄下了雲南特色的民族文化,兩岸文化聯結的人、物、事,及雲台文化、經貿交流合作的真實圖景。

參訪團走進鶴慶縣、劍川縣與大理市喜洲鎮,實地感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劍川木雕工藝、白族紮染的發展歷程和成就。母炳林、段四興、段銀開等人對談,交流作品創作和兩岸文化交流故事。 劍川木雕、白族紮染等傳統工藝名聞海內外。 雲南省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非常重視非遺保護與傳承,通過舉辦培訓班、推出具體措施等形式,積極搭建非遺人才培養的平臺,做好非遺專案的繼承和傳播。 在新華村銀器小鎮、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等地,不少年輕人體驗、學習非遺技藝。

在國家方誌館南方絲綢之路劍川分館、沙溪古鎮,一行人瞭解了南方絲綢之路歷史和馬幫文化; 在喜洲古鎮,參觀了白族農耕藝術館和嚴家大院,通過圖片、影像、與白族文化學者趙勤老師對談等方式,深入感知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特色,瞭解喜洲商幫的興起和白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歷史。

“大理處處是美景”,參訪團連日來不禁感歎。 大理之美,不僅美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美在文明的生態環境。 漫步在大理市洱海生態廊道,美麗風光引人入勝。 近年來,洱海生態保護成果顯著,水質改善、海菜花開滿水面、環湖治汙體系不斷完善…… 大理市正以生態保護促經濟轉型,打造一張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新名片。

來到下關沱茶廠,行實地參觀了下關沱茶銀橋廠區、下關沱茶博物館,沱茶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室,瞭解下關沱茶發展歷史,現場體驗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關沱茶製作技藝活態演示; 與下關沱茶公司原董事長羅乃炘、雲南農業大學教授周紅傑、下關沱茶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杜發源圍繞下關沱茶百年傳承、發展創新,雲台兩岸茶文化交流、茶產業合作品茗論道、座談交流;共同種下喻意「兩岸一家親、雲台一家人」的“同心茶樹”。

此外,參訪團還來到大理亞星大飯店,與大理亞星大飯店董事長薛一萍對談,與利舍客棧總經理孟憲勝、隱仙門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吉強等台商圍繞「九二共識」30年來臺胞台商在大理的工作生活、享受惠台政策措施等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交流。

通過此次參訪活動,兩岸同胞不僅可以了解雲南別具特色的自然風光,還能瞭解到當地多民族融合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和傳承等方面成就,了解雲台兩地交流合作的生動景象。

此行,兩岸嘉賓更為雲台的歷史聯結所觸動。 在大理市周城村璞真白族紮染博物館,大家探尋遷台文化瑰寶《張勝溫畫卷》如何輾轉至臺灣的故事。 《張勝溫畫卷》為宋代大理國畫工張勝溫及其弟子們所繪,其與同時代的《清明上河圖》一同被譽為“南北雙絕”。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將該畫卷帶至臺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

為了將《張勝溫畫卷》以紮染技法呈現給世人,2020年初,國家級白族扎染代表性傳承人段銀開與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文博專家張紳、雲南省級傳承人段樹坤等人,對畫卷進行再次創作,完成了畫卷開篇乾隆皇帝撰寫的序言和“蠻王禮佛圖”。 在製作過程中,團隊經反覆研究,克服了“在放大尺寸基礎上保證人物清晰度”等難題。 作品問世,為兩岸民眾瞭解《張勝溫畫卷》提供了新的形式。

通過此次參訪活動,兩岸同胞不僅可以了解雲南別具特色的自然風光,還能瞭解到當地多民族融合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和傳承等方面成就,了解雲台兩地交流合作的生動景象。

此行,兩岸嘉賓更為雲台的歷史聯結所觸動。 在大理市周城村璞真白族紮染博物館,大家探尋遷台文化瑰寶《張勝溫畫卷》如何輾轉至臺灣的故事。 《張勝溫畫卷》為宋代大理國畫工張勝溫及其弟子們所繪,其與同時代的《清明上河圖》一同被譽為“南北雙絕”。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將該畫卷帶至臺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

————-以下空白—————–

發表者:台北總社

全球總社編輯中心 廈門編輯中心 布宜諾司編輯中心 舊金山編輯中心 鹿特丹編輯中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