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工具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辭典》

該書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並獲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支援。

吳文隆編輯整理

廣布中華大地的無數民間傳説,古琴、十二木卡姆等音樂,京西太平鼓、徽州板凳龍等舞蹈,繞梁三日的崑曲、東北二人轉等戲劇,吳橋雜技、陳氏太極拳等體育、遊藝與雜技,楊柳青木版年畫、壽山石雕等美術,宜興紫砂、景德鎮陶瓷等技藝,仁心濟世的傳統醫藥,春節、壯族三月三、農曆二十四節氣等民俗……如珠如玉、不勝枚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保護、繼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當代人的使命,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近日,我國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工具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辭典》(以下簡稱《大辭典》)由長江出版傳媒崇文書局出版發行。該書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並獲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支援。

  《大辭典》由文化學者王文章擔任主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共同參與組織工作,近580位非遺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員撰稿,歷時6年完成。全書共320余萬字、收錄辭條6636條,正文分為基礎理論、制度機制、實踐活動、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5個部分。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文化遺産的傳統,文學史上記錄整理古代民歌、樂歌和祭歌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明證。新中國把中華優秀文化遺産保護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進入21世紀,以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為開端,以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為標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實踐,在非遺保護領域得到拓展、深化和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非遺保護工作不斷走向注重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依法保護階段。

  《大辭典》的編纂立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框架和學科建設視角,系統闡釋中國非遺及其保護實踐所涉基本理論;重視話語體系的建設,對收錄的非遺領域名詞、術語體系進行學術規範並給予科學闡釋;追求專業性、實用性,凸顯知識密集、檢索方便的特點,內容上有機統一、形式上統一規範、語言上科學準確,以適應非遺保護領域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的學習、參考和研究需要。

  《大辭典》較全面、客觀地反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總體面貌,反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非遺保護的實踐經驗、理論探索和突出成就,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學乃至文化遺産學這類新興學科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學術基礎。

————- 以下空白————-

發表者:台北總社

全球總社編輯中心 廈門編輯中心 布宜諾司編輯中心 舊金山編輯中心 鹿特丹編輯中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