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虹逐夢行 串聯一路好風光
蔡在川整理編輯
福州地鐵6號線昨天開通初期運營,自潘墩站“起跑”,沿江向海,途經長樂區,最後抵達濱海新城萬壽站,全長約31.3公里,共設16座車站。這條交通“大動脈”開通後,福州市區至濱海新城的路程將縮短至42分鐘。
傳承弘揚“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地鐵6號線推動交通線網完善升級,讓福州主城區與長樂城區及濱海新城等地建立軸向聯繫,給城市交通、經濟帶來更多活力,為福州“東進南下、沿江向海”發展,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貢獻重要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地鐵六號線沿途風光。
福州正式邁入““四線時代四線時代”
從“三山兩塔一條江”到“兩江四岸一面海”,“3820”戰略工程奠定福州“東進南下、沿江向海”的現代化大都市發展格局。福州地鐵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吹響時代號角,邁出鏗鏘足音。
地鐵6號線開通,讓福州正式邁入“四線時代”。地鐵6號線途經林浦、樟嵐、梁厝、下洋、營前、航城、鄭和、十洋、吳航、鶴上、沙京、蓮花、下吳、壺井等網站。開通初期,除了蓮花、壺井兩站,共有14座車站投入運營。與1號線在梁厝站、下洋站換乘;與4號線在林浦站換乘,串聯起三江口片區、長樂區和濱海新城等重要組團,引導城市沿江向海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及功能佈局。
今年,福州地鐵已陸續開通5號線、6號線兩條線路。一條條地下交通“動脈”,推動線網不斷完善升級。
延伸、再延伸;提速、再提速。目前,福州軌道交通初步進入網路化運營階段。4號線一期、濱海快線建設正有序推進,2號線東延段及6號線東調段已動工。
根據最新的線網規劃方案,至2035年,福州市軌道交通線網由16條線組成(含F1線),線網總規模約623公里,整體形成“環+放射、兩網互聯”的佈局方案。至2050年,福州市軌道交通線網由20條線組成(含F1線),線網總規模約783公里,整體形成“一環(4號線)、兩核(主城區和濱海新城)、三聯(主城區與濱海新城3條聯繫通道)、八射(主城區範圍環線向外8個放射方向)”的網路構架。
坦途如虹,大道歡歌,前景可期,福州地鐵助力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腳步鏗鏘。
地鐵6號線列車駛入營前站。
專案攻克不少技術難題
福州地質條件複雜,四面環山、河網密佈。福州地鐵人在6號線建設過程中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沿山海掘進。
營前大橋高架區間施工中,為避免高壓油氣管線油氣洩漏風險,福州地鐵聯繫上海專家,在省內首次採用磁梯度探測法準確定位管線順利完工,此舉填補了市內深埋輸油管線探測的空白。
道慶洲大橋為福州首座公軌兩用橋,上層行公路,下層通地鐵。為保地鐵軌道平順、乘坐舒適,福州地鐵採用水袋類比預載入的方式有效消除橋樑因荷載增加造成的變形,鋪軌採用等量換重法施工。
十洋站至吳航站區間建設中,要先後克服鄰近河道始發,下穿和側穿鄭和橋箱涵、河堤、老舊民房片區等複雜周邊環境。項目採用向盾體與土體間的空隙注入“克泥效”等方法,顯著減少盾構施工造成的地面及地面沉降,又通過加強盾構刀具精細化管理等措施,攻克長距離硬岩掘進難題。
林浦站至樟嵐站區間施工中,需下穿杭深鐵路及福平鐵路橋梁段,隧道上部結構複雜、施工難度大。建設者採用靜態破碎和機械破碎等多種工法,在保證鐵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順利貫通。
此外,6號線全線均採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在管線、機房等方面優化解決問題1640處,避免了大量施工返工,節約投資3000余萬元。

新線路帶來別致體驗
6號線列車外觀結合福州船政和海絲文化,採用“茉莉白+海絲藍”清新配色。最高時速100公里,較其他線路都更快。車內頂部加裝了藍天白雲燈飾,為乘客帶來更加賞心悅目的乘車體驗。
海洋元素不僅體現在地鐵車輛上,也融入車站設計中。全線車站以“海絲藍”為點綴,融入“茉莉花”元素和“海浪”造型。線路設3座特色站:萬壽站,毗鄰東南大資料產業園,以富有科技感的造型展現數位福州發展新圖景;十洋站在立柱上複現冰心語錄,弘揚“母愛、童心、自然”的主旋律;林浦站提煉林浦古村馬鞍牆的形體特徵,配合藍天白雲的彩色吊頂,留下城市歷史的印記。
地鐵1號線與6號線的換乘站梁厝站是福州首個同月臺換乘站,乘客下車後走幾步就能實現兩線之間的便捷換乘。
地鐵6號線下洋站至航城站部分區間為高架段,其餘均為地下線,該線路被稱為福州首條高架地鐵。搭乘6號線的乘客可以在列車平穩的行駛過程中,感受到列車駛離下洋站時“破土而出”的視覺衝擊。坐在車內,憑窗遠眺,道慶洲大橋兩邊的壯麗江景一覽無餘。
營前站是6號線由福州城區經道慶洲大橋過烏龍江的第一個地鐵車站,為三層站橋合一島式車站,也是福州地鐵首座高架車站,考慮到長樂夏天炎熱的氣候,該車站月臺層還設計了空調候車室,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便利,彌補由於兩邊車輛進出使得空氣快速流動而導致無法在月臺設置空調的不足。(新福建)
————— 以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