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處暑 西郊涼風習習

吳文隆整理編輯

立秋不是秋,秋在處暑後。”23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暑,北京西郊涼風習習,十余位臺灣同胞在此參觀走訪,感嘆時空滄桑變遷。

  通往妙峰山的道路曲折卻平整,沿途不少自行車愛好者或單獨行動,或三五成群,在綠植茂密的山間鍛鍊騎行。曾經,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長年累月在此來來回回。山腳下,一處位於農家小院的抗戰遺跡掩映其間——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吸引臺胞朋友在此了解往事。

  就讀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臺灣學生沈宏叡2019年來到大陸,對於抗戰歷史,他坦言此前只是略有了解,很多細節從未聽聞。“歷史很鮮活,只有走近才能了解真相。”他説。

  來自新北的周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就讀,出於對歷史的興趣,他選擇將臺灣光復史作為專業。在抗戰遺跡,他不時舉起手機拍照。

  “抗戰勝利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勝利,這是改變不了的歷史事實。”他説,臺灣同胞尤其青年朋友不應將兩岸歷史割裂來看,全面了解過去,才能樹立正確史觀。

  走進首鋼工業園,臺胞朋友乘電梯登上40米的煉鋼高爐,曾經繁忙的作業平臺成為位置極佳的觀景臺。放眼望去,煉鋼爐、冷卻塔、舊廠房依舊錯落。不遠處,高跟鞋造型的滑雪大跳臺似乎仍在講述北京冬奧故事。不過不同往日的銀粧素裹,滿眼綠色令人心曠神怡。廠房內部也已不再是各類車間,被改造為咖啡館、書店、餐廳、酒店……

  為臺胞講解首鋼變遷歷史的趙師傅從1994年中專畢業至今,28年沒有離開過鋼爐。他笑稱自己從“煉鋼員”變成了“講解員”,見證了這裡生産的最後一爐鐵,也親歷了時代的變遷。

  “90後”臺灣青年徐韜已在北京創業五年,平日忙於工作,他遺憾並無太多機會各處參訪。此次走進這座工業園區,他稱“格外珍惜”。

  “‘首鋼廠’變成’首鋼園’,一字之差,是從第二産業變成第三産業。”徐韜説,自己有幸成為時代變遷的一分子。作為依託網際網路的服務業“創客”,腦中需要不斷産生新點子,在此參訪讓他有了新感觸,“勇於嘗試新鮮事物,走出舒適圈,才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完)

————— 以下空白————-

發表者:台北總社

全球總社編輯中心 廈門編輯中心 布宜諾司編輯中心 舊金山編輯中心 鹿特丹編輯中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