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源整理編輯
中新社廣州7月31日電 (記者 王捷先)由中國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歷史學系聯合主辦的。
兩天會期裏,60餘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學者和青年學生線上上線下開展學術交流,分享有關臺灣歷史的研究成果。
福建師範大學講師郭滿在會上介紹《諸羅縣誌》中《番俗圖》的文化與政治意涵。他認為,《諸羅縣誌》是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的首部縣誌,不僅在編纂體例上開臺灣方志修纂先河,卷首附有的《番俗圖》形式直接借鑒《貴州通志》,彰顯出彼時官方將臺灣視為邊疆的認知觀。
通過研究臺灣歷史資料,郭滿指出,作為居處清朝邊疆的“社番”(臺灣少數民族),其在國家政治序列中的定位即“邊地之民”,清廷在制定“理番”政策中,參照已有的邊疆治理經驗,這也是清朝官方理解“社番”的出發點。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燦分享1790年臺灣“生番”頭目懷目懷等12人覲見乾隆帝恭賀八旬萬壽史實。她介紹,懷目懷等先後於避暑山莊、圓明園、紫禁城全程參加慶祝活動,在君主專制鼎盛時期,國家禮法制度森嚴,清廷以禮制化導邊疆部眾背後,反映出臺地番屯制度的建立,也體現清朝統治者彰顯海疆永靖的意圖。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蘇岩通過研究蔣介石1960年代日記發現,蔣介石1962年策劃“反攻大陸”期間,與美方達成一系列合作,但美方對其軍事援助許諾淪為“空頭支票”、並不願見臺海出現戰爭。
“國民黨當局單方面推進相關工作時,美方採取了停止貸款、暫緩軍事設備出口等一系列措施”,蘇岩認為,當臺灣方面試圖挑起戰爭時,美方多采用“口惠而實不至”的做法。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周琳回顧學界有關澳門與臺灣交流往來歷史的研究。她認為,澳門在兩岸交流中扮演一定的仲介作用,長期以來澳門與臺灣的民間交流持續不斷,但研究成果不多,這也是青年學者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青峰、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賓睦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黃佳作等青年學者分別分享交流張之洞、容閎和許南英等涉臺曆史人物的理論研究成果。
在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擔任副教授的臺灣教師尤淑君在大陸工作已逾十年,她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大陸青年學者研究臺灣歷史,從此次研討會也可以發現,青年學者們關注的領域越來越廣。他們不只致力於歷史研究,也關心現實,試圖發現和解決問題,十分令人欣喜。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副主任程朝雲認為,本次研討會體現出青年學者受到良好而紮實的學術訓練,試圖在研究中尋找新視角,在臺灣史研究的資料發掘和運用方面都有可取之處。希望通過研討會幫助年輕人成長,共同推動臺灣史學科的不斷發展。(完)
[責任編輯:李丹]
—————- 以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