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物的塑造是《鵲橋仙》的重中之重

吳文隆整理編輯

(蕭耳)

 大學畢業那年,我在一個綠皮日記本上第一次開始寫小説,小説的女主人公叫小蠻,也就是我自己。大概每個小説家的第一篇習作總會想到自己。我寫到了秦觀的一首詞《韆鞦歲·水邊沙外》,而小説的地點則是我自小生活的江南水鄉古鎮塘棲。

  棲鎮的老底子確曾“闊”過幾朝,而構成棲鎮“江南小世界”的,其實就是小説《鵲橋仙》中的兩代人。似乎很難確定,我們的下一代,還會不會對父母的故鄉往事感興趣。但我希望有江南情結的人,能在此中依稀尋夢。

  江南人物的塑造是《鵲橋仙》的重中之重,我在其中寄託了對江南人物的理想,也藉以彰顯我眼中的“江南性”。為什麼男女主人公陳易知和何易從都有一個“易”字?其實他們是同一個人的兩面,是二位一體,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文人。我試圖從江南水鄉文脈裏挖出未斷裂的那一脈“斯文”,於是“知從從知”。靳天、唐雲和劉春燕是一類人,他們連接著江南水鄉自古的那一縷“仕氣”。學而優則仕,也是江南傳統,是江南人家的“正道”。戴正則是另一路江南“閒人”,或許只有江南的水土才能優裕地給戴正這類閒人一席快意之地。那麼自古作為運河上大碼頭的江南古鎮,商人的位置在哪?我嘗試著在一些女性人物上做了體現。我以為書中幾個主要人物沈美枝、杜秋依和靳瑤,骨子裏都有商人思維。

  《鵲橋仙》先在《收穫》上發表,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是又一段跋涉。跟一些朋友探討過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江南尺度”,我堅持認為,時至今日,在時代沉浮中,江南古鎮依然在現代社會保持著斯文與尊嚴,能將人物從最低處往上抬高一寸。但我想,多給中年人物“一些塵埃”也是對的,於是看過《鵲橋仙》“《收穫》版”的讀者會發現,何易從與劉春燕有更多交集,以交待何易從多年來蓄積的鄉愁以及曾經的迷茫何所寄。沈美枝病後出家,受不了寺廟生活又還俗;陳易知因人生種種不如意,最後一刻在何易從面前崩潰。但是對靳天,我依然堅持了一種飄然逸出的人生可能性,寄託了我對“江南性”智慧的讚賞。

  30年後,依然有一闋詞呼應我在綠皮本上寫的那首秦觀詞,是我遠在大洋彼岸的發小即興填的一闋《鵲橋仙·塘棲》:

  廊檐走道,眠床倚靠。七孔古橋夕照。漁火幽微映水碧,依稀夢當時年少。

  楊梅酒燒,枇杷膏熬。十里梅海凜笑。炊煙一縷催人歸,仿佛道別來可好。

  我們的江南記憶終於可以安放。我們出發時都是少年,天地悠悠,長長斯遠。一停足一稍歇,一半幽夢,一半余生,需要一塊驚堂木,需要青梅煮酒,闌幹拍遍。(蕭耳)

———————- 以下空白——————-

發表者:台北總社

全球總社編輯中心 廈門編輯中心 布宜諾司編輯中心 舊金山編輯中心 鹿特丹編輯中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